以高水平司法助力高質量發展
——訪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楊宗仁
內蒙古自治區各級法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切實把黨的二十大關于法治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法院工作全過程各方面。近日,《法治日報》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楊宗仁。
圖為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楊宗仁代表。資料圖片
集聚法治力量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記者:生態環境事關民生福祉,全黨全社會都非常關注內蒙古的生態環境質量。請介紹一下內蒙古在環境資源審判上的工作情況。
楊宗仁:內蒙古各級法院持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深入貫徹自治區黨委關于推進“一湖兩海”、黃河流域區域治理的決策部署,完善環境資源審判體制機制,優化環資類案件審判資源配置,積極履職盡責,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印發《全區法院服務保障內蒙古“五大任務”的意見》,強化生態系統綜合保護,切實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統一環境資源審判法律適用。
呼倫貝爾市法院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司法保護實踐基地,通遼市、興安盟等法院建立完善“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模式”,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等地法院設立環境司法服務站、旅游法庭、環保法庭,以司法之力守護綠水青山。2022年度全區優良天數比例、PM2.5年均濃度兩項指標在全國排名分別為第10名和第8名,全區森林覆蓋率達2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45%。全區法院為內蒙古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持續改善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全力實現百姓有所呼法院實時應
記者:內蒙古地域遼闊,地廣人稀。請問內蒙古法院為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司法需求,在優化一站式服務上采取了哪些具體舉措?
楊宗仁:近年來,內蒙古法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扎實推進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積極構建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體系,持續推動一站式建設向基層延伸、向社會延伸、向網上延伸、向重點行業領域延伸,更好滿足群眾多元司法需求。
各級法院全面建設和改造升級立體化、集約化、信息化訴訟服務大廳,整合現場、自助、網上、巡回、預約和跨域等訴訟服務渠道,提供50余項訴訟服務,讓當事人只進一扇門就能辦理各類訴訟事項。推進三級法院建立24小時自助立案服務站,充分發揮在線訴訟服務平臺集約集成效能,為群眾提供全方位“菜單式”司法服務。全面升級12368訴訟服務熱線,電子短信實時發送,引入AI坐席功能,全力實現“百姓有所呼、法院實時應”。
圍繞“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內蒙古法院加快推進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全面建設覆蓋城鄉的“家門口”解紛服務網絡,讓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全區380個人民法庭依托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進鄉村、進社區,連接1242個基層治理單位,匯集5060家調解組織和8358名調解員,在整合解紛資源、重塑訴訟格局、服務社會治理上不斷謀求實效。
依托科技賦能助力司法“加速度”
記者:我們了解到,內蒙古法院在區塊鏈司法應用方面在全國領先優勢明顯,請具體介紹一下相關工作情況。
楊宗仁:內蒙古法院緊抓數字化變革新機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遵循創新驅動、應用牽引、開放共享、協同聯動理念,統籌推進區塊鏈與多元解紛、訴訟服務、審判執行和司法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大力推進跨鏈協同應用建設,整合司法、科技與社會資源,主動服務營商環境優化、經濟社會治理、風險防范化解和產業創新發展,全面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
一是按照“應用牽引、以用促建”思路,于2022年2月正式上線“內蒙古法院區塊鏈證據核驗平臺”,依托該平臺以電子證據上鏈存證為基礎,指導試點法院積極開發應用場景,不斷提升電子證據認定的效率和質量。經過一段時間實踐,證明區塊鏈應用在提升電子證據可信度、規范庭審程序、保障執行操作合規等方面效果顯著,能夠極大降低企業及人民群眾的訴訟成本,提高案件辦理效率,維護合法權益。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協同推進。我們出臺《全區法院加強區塊鏈司法應用專項工作方案》,提出28項具體工作措施,設計26個立即開展的上鏈節點和應用場景及19個中長期規劃的上鏈節點和應用場景。完善區塊鏈存證標準和規則,發布《區塊鏈應用賦能營商環境優化白皮書》,總結區塊鏈司法應用經驗做法,在全區推廣應用。在區塊鏈技術助力下,審判執行各項指標持續向好,2022年度全區法院收結案比全國排名第一,綜合結案率全國排名第六,一審服判息訴率全國排名第十。